編者按:7月1日,,“宗山號角——紀念西藏江孜抗英保衛(wèi)戰(zhàn)120周年主題展”在西藏文化博物館開幕,,同時,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協(xié)會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紀念江孜抗英斗爭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也順利舉辦,。兩項活動共同聚焦,,旨在深入挖掘與傳播這段歷史,讓更多人了解并銘記江孜人民的英勇抗爭,。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及其現(xiàn)實意義,,中國西藏網記者特別采訪了研討會的受邀嘉賓——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所的梁俊艷研究員,共同回顧那段悲壯的歷史,。
圖為梁俊艷參觀紀念西藏江孜抗英保衛(wèi)戰(zhàn)120周年主題展 攝影:隋藝斐
記者:江孜保衛(wèi)戰(zhàn)是一場怎樣的戰(zhàn)役,?在西藏地方乃至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梁俊艷:江孜保衛(wèi)戰(zhàn)是西藏人民抵抗英軍入侵最重要的一場戰(zhàn)斗,。從1904年4月開始到7月結束,,持續(xù)了約100天,也是西藏近代史上抗擊外國侵略者規(guī)模最大,、最為慘烈悲壯的戰(zhàn)斗,。西藏各族人民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寶貴財富,。
盡管西藏地方軍隊在武器、裝備,、后勤等方面遠遜于當時如日中天的英國侵略軍,,但西藏人民憑借正義的戰(zhàn)斗精神和頑強的斗志,在抗英斗爭中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戰(zhàn)斗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英國人萬萬沒想到,,西藏人民能在江孜阻攔他們長達100多天,。他們也被江孜人民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所震撼??梢赃@樣說,,西藏人民在江孜視死如歸的抗英壯舉,狠狠打擊了英軍的囂張氣焰,。
戰(zhàn)斗中,,藏軍無比英勇,英侵略軍軍官瓦代爾寫道:“西藏人在這次戰(zhàn)斗中所表現(xiàn)的堅決,、機智和英勇,,對我們這些親眼目睹他們襲擊我們營地的人來說,不足為怪,。說西藏人不能打仗,,這種荒謬的錯覺應該徹底打消了。他們的英勇舉世無雙,。”
記者:英軍在1904年侵藏過程中具備哪些優(yōu)勢,,而藏軍面對哪些劣勢?西藏人民在反抗侵略過程中表現(xiàn)出怎樣的民族精神與戰(zhàn)斗意志,?
梁俊艷:當時,,英軍與西藏地方軍隊在武器裝備與后勤補給方面存在著巨大的懸殊。19世紀的英國如日中天,,在全世界建立起殖民地,,可謂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持續(xù)不斷地擴張侵略,,令英軍在武器裝備方面和戰(zhàn)斗力上占有不言而喻的優(yōu)勢,。其侵藏過程中使用的武器是新式山炮和第一代馬克沁重機槍(射擊速度每分鐘最快600發(fā)子彈,最慢也能達到100發(fā),,是當時最先進的殺人機器),。英軍不僅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而且裝備和軍需供應也極為優(yōu)越,,據(jù)記載,,英軍“防寒衣服極為整備”,如長短靴(四千一百雙),、毛織襪(八千雙),、毛織褲(八千雙)、手套,、背心,、護目鏡等一應俱全。
而英國侵略的對象是腐朽沒落,、妥協(xié)退讓的清帝國,,是毫無任何先進武器裝備可言的西藏地方軍隊和人民,。這支非正規(guī)軍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自備馬匹和火槍的藏軍,其余大多數(shù)是臨時應征的農民,、牧民和僧人。藏軍使用的是火繩槍,、弓箭,、刀、矛,、拋石器等極端落后的武器,,穿的是破爛不堪的羊皮襖,沒有輜重,,裝備衣食均需自備,,加之藏軍大半是民兵,缺乏訓練,,指揮失當,,觀念陳舊,迷信占卜等盛行,。從武器,、裝備、后勤等多方面來看,,這樣落后的藏軍在客觀上根本無法抵擋英國侵略軍,。
然而,武器固然重要,,戰(zhàn)斗力和精神面貌卻更為重要,。西藏人民的抗英斗爭是正義的保衛(wèi)家園之戰(zhàn),因此大家能夠精誠團結在一起,,流盡最后一滴血也要誓死捍衛(wèi)家園,。此外,藏軍還曾多次在深夜對英軍發(fā)起突襲,,極大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在江孜保衛(wèi)戰(zhàn)中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1904年5月5日黎明,,一支800人組成的藏軍從日喀則趕到江孜英軍大本營,,發(fā)動了突襲。此次突襲險些令榮赫鵬喪命,。藏軍突襲雖然被打退,,但卻奪回了江孜宗政府炮臺及附近幾個村,形成對英軍大本營的包圍,。5月24日,,一支增援江孜的英軍部隊抵達,,暫時改變了英軍的困境。5月26日,,英軍集中兵力向東邊帕拉村藏軍陣地發(fā)動進攻,。經過11個小時的激戰(zhàn)后,英軍最后占領了帕拉,,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記者:在各民族共同抗英的過程中,涌現(xiàn)了哪些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可以給我們分享嗎,?
梁俊艷:在堅守宗山城堡的最后階段,發(fā)生了許多感人的事跡,。據(jù)西藏和平解放后江孜83歲的偉堆旺雄和68歲的奔巴次仁兩位老人說:“藏軍守住山,,敵人不攻就不開槍,等敵人攻的時候就用火藥槍,、拋子(藏民放羊用的一種工具)和石頭一起向敵人打,。這樣敵人圍攻了幾天仍然打不上去。藏軍在山上不但毫不動搖地進行防守,,而且還有時下山來摸襲敵人的營房,。在這里守了1個月,山上的存水喝干了,,他們就在晚上將人用繩子從幾十米高的懸崖上吊下來取山下的一坑污水喝,,最后污水也喝干了,就喝自己的尿,。在這種情況下,,藏軍和民兵始終沒有一人動搖。”但由于實力懸殊,,在堅守一個多月之后,,藏軍和民兵一部分突出重圍,轉移到白居寺戰(zhàn)斗,,另一部分和敵人徒手搏斗,,最后跳崖殉國。
江孜保衛(wèi)戰(zhàn)傳遞出的不屈不撓,、寧死不屈,、誓死守衛(wèi)家園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寶貴財富,。江孜人民通過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的意志投入當?shù)亟ㄔO發(fā)展,把“紅河谷”變成聞名遐邇的“西藏糧倉”和旅游勝地,。江孜這座英雄城抗擊英國入侵者的事跡將永載史冊,,永不磨滅,。西藏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蘊藏著不屈不撓的戰(zhàn)天斗地的革命精神,,這是最寶貴的精神力量,,這種革命傳統(tǒng)留下來的基因是能造就人間奇跡的。
記者:在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回顧這段歷史,?江孜保衛(wèi)戰(zhàn)有何現(xiàn)實意義?
梁俊艷:如今120年已經過去,,我們并沒有忘記這段歷史。當今國際社會,,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局部戰(zhàn)爭從未中斷,在美西方妄圖全面遏制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各族人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并非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紀念抗英戰(zhàn)爭,是為了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增強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政治責任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也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此次舉辦展覽和召開研討會的用意所在。
西藏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來,,西藏備受列強覬覦,英國更是一手炮制所謂 “西藏問題”的始作俑者,,為當代美西方“打西藏牌”,,企圖借所謂“西藏問題”干涉我國內政埋下了伏筆,是一個非常惡劣的開端,。正因為英國兩次武裝入侵西藏,,才有了后來培植親英勢力,多次將西藏地方從祖國分裂出去的企圖,,甚至也為今天的中印邊界爭端埋下伏筆,。本次展覽,正是要揭露英國在20世紀初發(fā)動的這場武裝侵略是如何大肆踐踏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也要歌頌西藏各族兒女同仇敵愾抵御外侮,,舍生忘死抗擊強敵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還要銘記抗英歷史——銘記西藏人民為中華民族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最后展望未來,,步入新時代,,西藏人民將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記者:7月1日的學術研討會上,,您帶來了怎樣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本次展覽和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對于推動藏學研究和江孜抗英斗爭歷史研究有何積極意義?
梁俊艷:我本次發(fā)言的題目是《文明的劫難:1904年英國對西藏文物的掠奪與反思》,,主要針對英國在侵藏過程中大肆掠奪文物的情況,,以及這些文物如今的分布情況等做一些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而在本次研討會中,,來自不同單位的相關專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圍繞抗英斗爭的相關議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討論,,他們有的從宏觀視角入手,,分析江孜抗英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中具有的重要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也有從微觀視角如探討1904年江孜抗英與中英“藏哲”界務相關問題等研究,,這種思想火花的碰撞必然對我們進一步加深相關研究,、啟迪思想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宗山號角——紀念西藏江孜抗英保衛(wèi)戰(zhàn)120周年主題展”精心呈現(xiàn)了一系列未曾公開的文字資料,、地圖及珍貴實物,,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石。展覽依托深入的實地調研,,廣泛搜集了新的文字記載,、地圖繪制及實物展品,還積極吸納國內外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學術探討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動了相關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在展陳設計上,,巧妙運用了靈活多變的展示手法,,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互動體驗。展覽中,,不僅融入了多媒體展示技術,,讓歷史場景躍然眼前,還展示了多個生動的個體案例,,增強了展覽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生動展示各類藏品,并細述其背后的傳奇故事與歷史脈絡,不僅加深了觀眾對展品的理解與認識,,更激發(fā)了愛國熱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積極力量。(中國西藏網 記者/巫姍燕,、隋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