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高山環(huán)繞,,江河湖泊眾多,,自然景觀壯麗,。繁衍生息在此的藏族先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過人的智慧,,開拓了這片神奇的高原,,創(chuàng)造出了讓世人稱奇的藏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
在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中,,飾品文化可謂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西藏的飾品,,無論是男性的飾品還是女性的飾品,,都具有寓意深刻、樣式多,、體積大,、色彩艷麗、價值珍貴等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與藏民族的性格和青藏高原的獨特地域特征是分不開的,。藏族先民生活在條件惡劣的高寒地帶,在長期與大自然搏斗的過程中,形成了樂觀豁達,、粗獷豪放的性格,,這種性格又直接影響到審美趣味上,比如,,藏族的服飾多款式寬大簡單,、色彩搭配艷麗,這種性格也影響到了對飾品的設計上,。當然,,影響飾品設計的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藏傳佛教的影響,,人們把佛教中的各種圖案使用到飾品中,,形成了既有裝飾作用,又能表現(xiàn)信仰情結的信物,。
一,、藏族飾品的三大類型
藏族飾品從其配戴部位分,有頭飾,、耳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頭飾有珍珠冠,、“巴珠”,、“孜魯”;耳飾有“艾果”(女式花型耳飾),、耳環(huán),、珊瑚耳扣(耳釘)、“索及”(男式耳墜),;項飾有項鏈、“吉達”(長項鏈),;胸飾有“嘎烏”,、“恰不恰”(掛鏈);腰飾有銀腰勾,、鑲螺腰帶 ,;手飾有鐲子、海螺,、戒指 ,;飾品取材廣泛,有珍珠、珊瑚,、瑪瑙,、寶石、金,、銀,、玉、銅,、象牙,、海螺,還有動物骨頭等等,。從筆者所見到的飾品圖片看,,無論質(zhì)地如何,配戴哪個部分,,其類型 可分為粗獷型,、粗中有細型和精細型三種。這三種類型的劃分與其主人所在的地域有著緊密的關系,。當代西藏的服飾習俗,,因地理氣候、生計方式,、民族等因素的不同,,無論在款式、內(nèi)涵,、裝束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一)粗獷型
在廣闊的牧區(qū)草場生活的牧民,,對飾品的追求與粗獷的性格相一致,。他們對飾品的設計采取非常自然、隨意的態(tài)度,,不刻意追求搭配,、協(xié)調(diào)。只要添置了珊瑚,、寶石等飾品,,直接串成項圈, 追求量與體積,,在他們的飾品中幾乎見不到珍珠之類體積較小的寶石,。如康巴地區(qū)的首飾,大大 小小的珊瑚串在一起,,就是一圈項飾,,有的甚至把整個珊瑚樹不經(jīng)任何加工配戴。此類型對珊瑚、貓眼石和銀元的需求最大,,其飾品的財富象征往往大于審美性,。藏北婦女最具特色的是把珊瑚結 成帽子狀戴在頭上的珊瑚“斑瑪”。(見插圖 9)
?。ǘ┐种杏屑毿?/p>
生活在農(nóng)區(qū)的農(nóng)民頭戴“巴隆”,,耳戴松石耳扣,飾八角“嘎烏”,,胸佩“吉達”( 長鏈 ) 等飾品,。以后藏農(nóng)區(qū)的女性飾品為例,其造型獨特,。這種造型決定了其主人選擇或添置寶石的依據(jù),,搭配上不僅要求顏色和諧,大小也求規(guī)則,。農(nóng)區(qū)對綠松石的需求較大,。飾品造型單一。(見插圖 10)
插圖 9:那曲申扎縣巴扎婦女現(xiàn)代頭飾
插圖 10: 農(nóng)區(qū)婦女飾品
?。ㄈ┚毿?/p>
以舊時拉薩,、日喀則貴族佩戴的飾品為代表,造型繁多,,制作精細,,材質(zhì)要求較高,顏色或大小搭配講究規(guī)則,,飾品設計顯示一定的貴族文化背景,,以精巧美觀為上品,不追求體積的龐大,, 此類型對珍珠類精細的寶石需求較大,。
貴族婦女的盛裝較為華麗,成書于 1733 年的《頗羅鼐傳》曾記載頗羅鼐之妻婚禮上的服飾是:貼身穿著光滑柔軟的玄青色裙子,, 外面罩上帝青色的外袍,,藍色的波紋皺褶上綴著孔雀翎花朵。腳上穿著鏤花織錦的筒靴,,腰間系 著寶石鑲嵌,、絲穗婆娑的腰帶,手臂戴金釧和海螺鐲,。中指和無名指套寶石鑲嵌戒指,頸上佩紅 色的琥珀項飾,,胸前懸著層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項圈和珠玉穿成瓔珞的長項鏈。頭發(fā) 對半分開,,梳在兩旁,,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此外,還帶著三角形的“巴珠”頭飾,,真可謂滿頭的珠光寶氣,,燦爛奪目。這類服飾在衛(wèi)藏的貴 婦節(jié)日盛裝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噶倫品級官員家的貴婦頭上戴纏裹著珍珠和珊瑚的三角形的“巴珠”,,而一般貴族或富人家的婦女只能佩戴以紅珊瑚為主的“巴珠”。珍珠帽(穆地托果 ??????????????)以木做胎,,有圓筒狀和斗笠式,,外表滿綴珍珠于胎上,金鑲鉆石為頂,,華麗而高貴,。它常常與珍珠“巴珠”相配戴, 其佩戴者也是噶倫級別的官員家貴婦,,并且是只有在大型慶典禮儀時才戴(見插圖 11),。噶倫品級官員家的貴婦頭上戴纏裹著珍珠和珊瑚的三角形的“巴珠”(見插圖 12),而一般貴族或富人家的婦女只能佩戴以紅珊瑚為主的“巴珠”(見插圖 13),。“誒果爾”(???????),,即為松石大耳墜,以金鑲綠松石制成,,為貴族婦女的耳飾,。(見插圖 14)
插圖 11:珍珠冠(參見圖版 136)
插圖 12:巴珠
插圖 13:巴珠
插圖 14:誒果爾
“嘎烏”(????)主體為八角形的盒子,面上鑲各種珠寶,,為藏族婦女華貴的胸飾,,但凡家中有經(jīng)濟能力的都會佩戴。嘎烏也有男子佩戴的,,多數(shù)為桃形或圓形,,如佛龕,盒子內(nèi)裝有佛像,、高僧大德所賜圣物等,,掛在胸前既是裝飾品又是護身符,。(見插圖 15)
后藏婦女的頭飾巴珠,亦叫巴果 (???????),,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為“巴珠”,下部為“巴隆”(?? ?????),,其形狀如弓,,用珍珠、珊瑚,、瑪瑙,、綠松石等組合串綴而成。將一約一米長的竹片做成弓形,,用紅呢包裹竹片,,之上鑲綴珍珠、珊瑚,、瑪瑙,、綠松石等,戴這種頭飾時將頭發(fā)編成若干小辮,, 再將小辮分成左右兩組,,固定在“巴珠”兩端時頭發(fā)向兩邊伸展拉平。其上裝飾的長長的珍珠鏈,, 平時也可以取下來當成胸飾,。下部的“巴隆”也可以單獨盤成圓圈式頭飾,直接戴在頭上,,簡潔大方,。 (見插圖 16、17)
插圖 15:嘎烏
插圖 16:后藏婦女頭飾巴珠
插圖 17:巴珠示意圖
二,、藏族飾品的功能
首先,,飾品的最大功能是點綴、為人欣賞和增加美感,。藏民族最早以狩獵游牧為生,,長年動蕩的生活,使他們不便攜帶更多的家產(chǎn),,只有將財富變成裝飾品佩戴在身上,。還有一種說法,舊時強盜猖獗,,牧區(qū)的人家有了錢就購買金銀珠寶裝飾妻女,,妻女身上的裝飾就是全家的金庫,遇到險情將妻女扶上快馬逃奔,,既保護了家人,,又保護了財富,。延續(xù)到今天,雖不用逃盜,,但裝飾妻女仍是牧區(qū)家庭的習慣,成為了家庭財富的象征,。在農(nóng)區(qū),,人們則認為身上多添飾品,不僅可以裝扮自己使運氣升騰,,而且,,出門在外如遇困難可換錢救急。
除此之外,,無論是農(nóng)區(qū)還是牧區(qū),,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人們都認為戴飾品有攜福作用,,認為一個人神清氣爽,,佩戴飾品就能帶來好運,可以祛災祛病,、求福趨吉,。例如,認為金銀珠寶可避邪,、攜福,。西藏的九眼石(天珠)就相傳可以避免天災(如雷擊等)人禍,因此大受藏族人民的歡迎,, 藏族婦女人人都以有天珠裝飾的項飾為榮,。金銀則認為有驗毒防毒之功能。玉能祛除胃病,,珊瑚 能治膽囊炎,,珍珠既可入藥又有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翡翠則有助于血液循環(huán),,但凡珍貴的珠寶均可 調(diào)節(jié)血壓等等,。
三、宗教信仰和生產(chǎn)生活對飾品設計的影響
在各民族的歷史上,,宗教曾對民族的文化,、道德、風俗發(fā)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風俗習慣則可以對審美趣味產(chǎn)生影響,。藏族地區(qū)由于居住區(qū)域較廣,所以各地之間對飾品裝飾的審美標準 存在差異,,但與其他民族相比,,由于其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相似的生產(chǎn)生活背景,,還是有其共 同的特點。首先,,飾品顏色搭配喜用亮麗的顏色,,大色塊遞增構色,有的艷麗華貴,,有的沉穩(wěn)大方,。其次,紋樣大多取材于自然,,花果,、鳥和宗教圖案等,崇尚自然之習氣由此可見一斑,。藏族飾品 的設計與其信仰的宗教和生產(chǎn)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中可以體現(xiàn)出藏民族濃郁的審美習慣和生活氣息。
?。ㄒ唬淖诮绦叛鰜砜?,佛教認為金銀珠寶是神圣的物品。在不同程度上均能避邪,,如綠松石能守住人的魂魄,,婦女右腕上從小就戴的海螺據(jù)說可使死后魂不迷路。金銀則廣泛用于保存高僧法體之用?,F(xiàn)在許多人喜歡佩戴金剛杵形的戒指和項鏈,,因為金剛杵是藏傳佛教密宗法器,藏傳佛教用其代表堅固,、鋒利之智,,可斷煩惱、除惡魔,。所以,,人們把這些材質(zhì)和樣式設計當作是飾品的首選,有一定的宗教情結在里面,。
?。ǘ纳a(chǎn)生活背景來看,人們善于把生活生產(chǎn)中常見的美好事物引入飾品的設計理念中,, 表達對生活的一種熱愛之情,。如藏北牧民喜歡戴一種馬鞍形的戒指,而馬鞍是長于游牧生活的藏 北牧民的生活必需品,。同樣,,藏北牧區(qū)的女性喜歡佩戴銀制的火鐮,同樣來自現(xiàn)實生活,。在日常 生活當中,,已婚婦女的裝束有一定的規(guī)矩,,如著藏裝必須系幫典、耳朵上必須配耳環(huán)等,,否則被 視為不吉利,,會讓其夫折壽等。女子燒火做飯時手上沒戴首飾則預言手上沒靈氣和福氣,,做出的 飯菜不會可口等等,。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愛美并且向往美好,他們對美的理解在世界上可謂 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也許再也找不到一個如此需要飾品裝點生活的民族,他們用蘊含著濃郁民 族性和地方性,、象征著一個民族或地域文化的飾品向世人展示并詮釋著美,。
服飾的變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一是在歷史發(fā)展歷程中,,因生活條件和社會觀念的改變而影響到服飾的改變,。以藏族婦女頭飾為例可見,時間和空間是一切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藏族婦女頭飾自古至今,,在形制和材質(zh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相對的不同的地域變化較為明顯,,但有一定的延續(xù)性,。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服飾越來越簡便大方,,并明顯有相互間交融的痕跡,。衛(wèi)藏貴族婦女的頭飾做工精細而復雜且演變痕跡明顯,材質(zhì)多珍珠珊瑚和寶石 ,;而牧區(qū)女子頭飾相對簡潔大方,,材質(zhì)多珊瑚、綠松石,、琥珀和銀元,。
藏族飾品文化是一個很深奧的課題,以上僅僅只是作者的一些淺見,,介紹的飾品也是在衛(wèi)藏地區(qū)帶有普遍性的,,在其文化內(nèi)涵和工藝上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究,此文僅為拋磚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研究這一課題,,讓古老的藏族飾品文化在新的世紀煥發(fā)出誘人的魅力。
?。ㄟx自熊文彬 曲珍主編《雪域瑰寶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